以兴趣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

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不管是谁,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,都会很投入、很专心,孩子也不例外。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受兴趣和情绪控制的。孩子一旦有了兴趣,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,集中注意力、活跃思维,促进活动有效地开展。

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就深深地迷恋着昆虫世界。

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。村前小溪流水,村外山野树林,环境十分优美。自然万物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,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,热衷于将山楂树当床,将鳃角金龟放在山楂小**喂养,他想知道为什么鳃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儿的衣裳;夏日的夜晚他匍匐在荆棘丛旁,伺机逮住田野里的“歌手”,他想知道是谁在荆棘丛里微微鸣唱。昆虫世界是那么奇妙莫测,童年的法布尔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,警觉地注视着虫儿和花草,好奇心唤起了他探求昆虫世界真相的欲望。

在他5岁的时候,一天晚上他和家人在庭院乘凉,突然听见房屋背后、荒草滩里响起一阵“唧唧唧”的虫鸣声,声音清脆好听。是蟋蟀吗?不,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;是山雀?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,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。于是他决定去看看。大人们吓唬他说,有狼,会专门吃小孩子的。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,勇敢地跑到屋后去观察个究竟。结果他发现:发出呜叫的不是小鸟,而是一种蚂蚱。从此,他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八九岁的时候,父亲叫他去放鸭子。每天早晨,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,不是在水边东奔西跑地抓蝌蚪、逮青蛙、捉甲虫,就是蹲下来静静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:漂亮的螺壳、来回穿梭的游鱼和身上好像披了五彩羽衣的蠕虫……

有一次,在池塘的草丛里,法布尔发现一只全身碧蓝、比樱桃核还要小些的甲虫。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,放在一个空蜗牛壳里,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。这一天,他还捡了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,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。

夕阳西下的时候,法布尔欢欢喜喜赶着鸭子,满载而归。一路上,他默默地歌唱,心里甜滋滋的。尽管这歌声里没有字眼儿,可它比有字的还悦耳,比美梦还缥缈,因为它道出了池塘水底的奥秘,赞美那天仙般美丽的甲虫。

法布尔一回家,父亲见到他衣服很脏,还捡一些奇怪的东西回家,便怒气冲冲地吼道:“我叫你去放鸭子,你倒好,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,快给我扔了!”

“你呀,整天不干正经事,将来不会有出息的,你见我还不够辛苦吗?”母亲在一旁也厉声地责备说,“捡石子干吗?撑破你的衣袋!老是捉小虫儿,不叫你小手中毒才怪呢!你呀,准是叫鬼迷了魂!”

听到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,法布尔难过极了。迫于父母的压力,小法布尔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心爱的宝贝扔进了垃圾堆。

然而,父母的责骂并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之情,强烈的兴趣已经深深种在他的心田。以后每次放鸭子,他仍然乐趣无穷地干那些“没有出息的事”,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满满的,躲起来偷偷地玩。

正是这种被“鬼迷了魂”的兴趣,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,使其能够在昆虫的世界里尽情地遨游。也正因为足够了解昆虫的世界,法布尔写的《昆虫记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,为世人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。可以说,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最初动力,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有效保证。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情,孩子就会全神贯注于他所做的事情,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孩子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,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、活动频繁、目的性不专一、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、注意的稳定性较差、一切从兴趣出发等物质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越浓时,其稳定、集中的注意力也就越容易形成。比如,孩子在看感兴趣的电视、打游戏机时,不用提醒也能聚精会神、专心致志。反之,如果孩子对某一事物缺乏兴趣,其注意效果就差。因此,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,家长要有目的、经常性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,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。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,因此,他们擅长的事物也各不相同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,对于教育者来说,最重要的是细心观察儿童的兴趣。他说:“成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进行同情观察,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,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、最有成效。”因此,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留意,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,并以此入手培养孩子的注意力。

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小的时候,由于不喜欢读经书,总被父亲斥责为“笨蛋”

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员,他望子成龙心切,总是希望祖冲之出人头地。祖冲之不到9岁,父亲就逼迫祖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《论语》。两个月过去了,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,父亲气得把书摔在地上,怒气冲冲地骂道:“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!”

几天后,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,对他说:“你要用心读经书,将来就可以做大官;不然,就没有出息。现在,我再教你,你再不努力,就决不饶你。”

但是,祖冲之却非常不喜欢读经书。他对父亲说:“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。”

父亲听了祖冲之的话,气得伸手打了他两巴掌。祖冲之就大哭起来。

这时,祖冲之的祖父来了,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,对祖冲之的父亲说:“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,你狠狠打他一顿,就会变聪明吗?孩子是打不聪明的,只会越打越笨。”接着,祖父批评祖冲之的父亲:“经常打孩子,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,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。”

祖朔之无奈地说:“我也是为他好啊!他不读经书,这样下去,有什么出息?”

“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,读得少就没有出息?我看不一定吧。有人满肚子经书,只会之乎者也,却什么事也不会做!”祖冲之的祖父批评说。

“他不读经书怎么办?”

“不能硬赶鸭子上架。他读经书笨,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。做大人的,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,加以诱导。”

听了祖冲之祖父的话,祖朔之同意不再把祖冲之关在书房里念书,还让祖冲之跟着祖父到建筑工地上去开开眼界,长长见识。

祖冲之不用再读经书了,他感到非常高兴。

有一次,祖冲之问祖父:“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?”祖父说:“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,所以有缺有圆!”

看到孙子对天文感兴趣,祖父对祖冲之说:“孩子,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,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,正好,咱们家里的天文历法书多得很,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,不懂的地方就问我。”

就这样,祖冲之的天文兴趣被祖父发现了,父亲祖朔之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。从此,父亲不教祖冲之学习经书,祖冲之对天文历法越来越有兴趣。后来,成为一名科学家,他推算出圆周率的时间比欧洲早1000多午。

爷爷对祖冲之因材施教,发现其兴趣点,并选择了这个兴趣点为突破口,启发引导祖冲之,终于使祖冲之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天文历法上,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。

强迫往往导致逆反,让人失去兴趣。因此,家长对于孩子要少点强迫、多点引导和启发,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事,才能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习惯。

当然,要想以兴趣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,家长自己首先要有一双敏锐、善于观察的眼睛,这样,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,做到因材施教。

如果你发现孩子对颜色感觉敏锐,对事物有想象力,喜欢搭积木,对图画有良好的记忆力等,那就表明孩子具有空间智慧。这时候,家长就可以多让孩子做些模型、搭配衣饰等活动。

如果你发现孩子对数学问题很感兴趣,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,喜欢点算、速算,对事物要求明确,喜欢抽象事物,就表明孩于具有逻辑数学智慧。这时候,家长可以多让孩子计算数量,带领孩子观察事物或多让他归纳事理等……

总之,发现孩子的兴趣点,并能通过兴趣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,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