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四章天后的朝堂战争

炉香氤氲,钟磬悠扬。

婉儿双手捧着奏章匣子,亦步亦趋跟住典赞女官,登上含元殿侧阶。她很紧张,身上的交领大袖外袍、脚下的云头履都太大太松,系带束了又束,袜子裹了又裹,她还是觉得一步一滑,只怕会当场掉衣失仪。

这是她头一回以天后侍书女官的身份,进入含元殿外朝,这顶束义髻、身穿礼衣的装扮她也是头一回披挂上。尚服局说是已经努力给找了一套最小的交领大袖袍裙,十三岁的婉儿穿上还是下摆拖地,连夜现裁去一截才能勉强上身。

洛阳宫正殿也叫做含元殿,宏伟壮丽,在此举行的朝会,规格仅次于“应天门临轩册授”。二圣一般常朝都放在西侧宣政殿举行,今日含元殿大朝,是因为要一口气迎接两位重要人物入东都——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宰相刘仁轨,以及更显赫的,皇太子李弘。

婉儿知道,宰相和太子都来者不善,而天后也早严阵以待。今日的朝会,只怕要爆发激烈争执。

老帅刘仁轨去年率军再征新罗,镇压海东叛乱。打仗胜负依然没有太多悬念,唐军横渡瓠芦河,克七重城,刘仁轨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,子侄三人授上柱国——只要能跟敌军主力正面对上,唐军就是切瓜砍菜。

然而这一番征战还是打得极艰苦,刘仁轨从战场连上奏表,描述军中将士逃亡、粮草不继、当地人心不服四处骚扰等情状,那些奏状很多都传扬得朝野皆知。

总之一句话,朝廷如果再不加大支持投入,这仗是打不下去了。

自贞观名将卫国公李靖、英国公李勣之后,刘仁轨算是当今份量最重的军中大将,威望至高,又以忠正敢言著称。此次二圣以东宫大婚的名义,召刘仁轨回洛阳入贺,想必也是要当面商榷此事,以安定军心。

侍中奏办,羽扇开合,阶下君臣再拜舞蹈,二圣步出,天皇落坐御床,天后仍坐入床侧紫帐之后,朝会启始。

婉儿并不认得刘仁轨,但见天皇开口慰问,一位白发苍苍的紫袍老臣出列拜伏谢恩,猜想这就是那位破百济平高丽的征东名将。果然,场面话说完,老将军便举笏奏道:

“臣蒙陛下曲垂天奖,弃瑕录用,常思报效,冀酬万一。臣久在海外,每从征役,军旅之事,实有所闻……”

下面的话其实也没多少新鲜内容,不过是把他这两年所上奏章,择其要点,整理成奏对语句,当面再说一遍,以期引起天皇天后重视罢了。婉儿用心听着,大致还是“军中兵募老弱贫寒者多,士气低落唯望西归”“贞观永徽年间征募待遇优厚,如今越发凉薄”“军功所得勋官与白丁无别,逃亡成风”“百济、高丽、倭人相互勾结,若依今日以前布置,臣恐师老且疲,无所成就”等等。

这里面很多话,婉儿之前都听梁忠君说过。想到他正是从刘仁轨手下背军逃亡,一直自责对不起刘老帅,而刘仁轨始终也对他器重回护,婉儿不禁感叹造化弄人。

“……臣恐这些逆耳之事,无人为陛下尽言。自顾老病日侵,残生讵几?奄忽长逝,衔恨九泉,所以披露肝胆,昧死闻奏。”

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,虽然身子骨硬朗,这么一大长篇背诵下来,刘仁轨还是有点喘嘘嘘的。皇帝静静听完,指示:“诸公议一议吧。”

殿下立着雍英二王、常参官员及数位北门学士,刘仁轨所奏主要涉及兵部和户部,两尚书先后开口,接着几位随行东都的宰相也不疼不痒说些空话。婉儿觉得手里捧着的奏章匣子渐渐沉重,竟有些摇晃颤抖。

刘仁轨说的这些麻烦弊端,并不是近期才冒出来的,大多由来已久,要解决的话牵涉甚广,需要主政者下决心大刀阔斧改革,臣子提些削足适履的建议并无用处。在场官员都是人精,谁也不肯在这方面做出头鸟。天皇听了一会儿,也觉无味似的,转脸问:“天后以为如何?”

“启禀天皇陛下,妾武氏有表章上奏。”纱帘后传出的声音明晰坚定。朝堂上立时鸦雀无声。

皇帝皱了眉,显然对“有表章上奏”这说法也感意外。纱帘后高髻娉婷的身影向婉儿挥一下衣袖,她忙捧着奏匣下阶,跪地呈送给当直通事舍人。御**的天皇却道:

“你就释读一遍天后的表章,群臣公议。”

婉儿应是,放下奏匣打开,从中取出玉轴锦褾的黄纸卷,展开跪读。这奏章写得很长,里面又骈四俪六随处用典,不过她倒不怕念错——文章本来就是她起草的,这些天又修改了好多遍,几乎能背诵了:

“妾武闻: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;人心无常,惟惠之怀……”

“不用一字字念下来。”天后忽然在帐后出声,指示婉儿,“文章太长,你先讲一遍大略,再解释细则,原文发到政事堂,让宰相们下来再细细审阅。”

大略的话……这篇奏议简称“天后建言十二事”,十二件建议朝廷施行的大政分别是:

“其一:劝农桑,薄赋徭;

其二:给复三辅地;

其三:息兵,以道德化天下;

其四:南北中尚禁浮巧;

其五:省功费力役;

其六:广言路;

其七:杜谗口;

其八:王公以降皆习《老子》;

其九:父在,为母服齐衰三年;

其十:上元前勋官己给告身者,无追核;

其十一: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;

其十二:百官任事久、材高位下者,得进阶申滞。”

婉儿将表章大标题分项读完,一躬退下,书状转交予宰相传阅。她自己知道,这十二事内容其实又能大概归分几类,一是讨好百姓轻徭薄赋不打仗,二是讨好中下级官员和不值钱的勋官,给他们增加俸禄升官;三是尊崇宗庙及孝道,讨好……她的丈夫天皇陛下?

但是“父在,为母服齐衰三年”这条就有意思了。前些日子天后特意申明要把这条加入,而且要“放在当间不显眼的位置”。那时婉儿就有些嘀咕,但她当然不敢深问,只模糊觉得天后是要抬高母亲地位,她的儿子们怕不会乐意。

她瞄了一眼站在阶下的雍王,李贤果然神色不大自在,右手摸着左袖下面。婉儿再一细看,发现他左袖下似乎隐着一卷纸,也象是奏章模样。

这时天后已与刘仁轨对答上。老将军丝毫不掩饰脸上不以为然表情,举笏奏道:

“天后建言这些事,都是尊奉祖庙、仁德爱众的善政,老臣不敢有异言。只是于我海东征战将士,没多大关系啊!”

“息兵,以道德化天下,撤军回来,老将军所说一切弊端,不都解决了?”天后在帘后轻轻一笑,“此外,军费供给不足,将士穷困,究其原因,还是国内不富裕。劝农桑,薄赋徭,给复三辅地,让乡人少交租税少服徭役,一心种地收庄稼增殖人口,户口多了,百姓富了,才能供养军队,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么?”

刘仁轨大摇其头:“天后恕臣直言,息兵,以道德化天下,从我大唐开国起,魏相等文臣就在天子耳边不绝如缕地念叨。可真正能‘化天下’的,还是英公卫公等精兵猛将!先得用‘兵’征战打服了顽固敌国,才能谈得上‘道德教化风行四海’呐……”

“刘公此言差矣!”北门学士刘祎之立刻出班反驳,“孙子有云,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,那不是以道德化天下的意思么?臣即不举三坟五典,就兵家之法,亦不赞同刘公此论。”

另一名北门学士范履冰也出列,和刘祎之二人一句一递大赞天后此建言“心系黎庶、恩泽百官、无愧为天下母”。但婉儿看来,除他们这几人外,朝堂众臣的反应十分冷淡。

另一个以忠直敢谏出名的宰相郝处俊也说了几句,言辞较委婉,意思却是:“这十二条建议,大部分是空话套话,虽然大体没差误,却都不好落实施行,有的更相互抵牾矛盾。”

“有什么抵牾矛盾处?”天后追问,郝宰相应声答道:

“如‘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’,这是要给中低级京官涨俸禄,可库藏本来无余量,敢问天后,要加发的俸禄从哪里来?天后同时还建议‘薄赋徭’少收租税,‘给复三辅地’不在京畿附近点兵征役,那越发没钱没人了……”

他这一带头,其余大臣也都低声议论赞同。婉儿看不到帘后武皇后的脸色,想必很不好看。

阶下嗡嗡声中,雍王贤忽然出班,跪倒奏道:

“启禀陛下,臣兄太子亦有一表章,昨晚刚至,命臣今早代奏。”

“哦?”天皇扬眉,“太子也要上表?好啊……你也一样给念念吧。”

太子这一通表议,却是从狄仁杰的书奏说起的。狄仁杰在洛阳监狱里,连上奏状,叙述他在关中西北所见府兵丁壮逃役之苦、脱籍之烈,以及官府搜捕逃亡军士家口籍没的残酷。他也承认,“逃亡家口籍没”乃是周隋以来的百年惯例,因有军籍的卫士点兵番上以代徭役,并从中获赐物勋功,以前算是有诸多好处的“特权”,全家受益,也就得全家担责。但太平年月过久了以后,时移事异,此等惯例已不合实用,乞请策议废除这一恶政。

“……窃闻所司以背军之人,身久不出,家口皆拟没官。亦有限外出首,未经断罪,诸州囚禁,人数至多。或临时遇病,不及军伍,缘兹怖惧,遂即逃亡;或因樵采,被贼抄掠;或渡海来去,漂没沧波;或深入贼庭,有被伤杀……家口令总没官,论情实可哀愍。《书》曰:‘与其杀不辜,宁失不经。’伏愿逃亡之家,免其配没,则……”

“则”字下面,通常只剩颂圣套话,天皇挥手叫李贤不必再念下去,又照例叫朝臣“诸公议议”。这一次,堂上反响热烈得多:

“太子仁孝,虽胸怀眼界、奏章格局尚不及天后,但哀怜人间疾苦,又体贴圣意,黎庶感恩无地!”

刘仁轨这几句,倒不全是套话,重点在于“仁孝”二字评语。“仁”是上对下,太子奏请废除政令、免去逃亡军士家属籍没入官、为奴做婢之苦,当得起一个“仁”字。“孝”么……婉儿觉得奏状陈述理由有意避重就轻、以偏概全,是太子弘在煞费苦心保全“祖宗家法”的颜面。

他不好直接说这个施行已久的政令是恶法,于是列举了很多“不凑巧有误解”的特殊案例,比如其一:朝廷要逃亡军士自首可以免罪,一些人得知消息后在外地自首,拘押囚禁人数太多,不能及时问案断罪,该人已自首的消息也传不回原籍,导致他的家属仍然被抄捕配没,这就很无辜可怜;

其二:府兵们本来是按期去防边作战的,中途临时患病,没能及时按日到军中点籍,自己心里害怕受罚,索性逃亡;

其三:府兵已经到军作战,有的奉命出营砍柴,被敌军掠走;有的渡海遇风浪落水失踪;有的是真在突击奇袭时被杀伤了。大唐军法森严,同营同队战士必须相互照应保护,如果照应保护不到位致使伤亡减员,或者非战平白减员,同队伙伴、队头营主等都要坐罪。这些人为了自己脱罪,索性上报亡损战友“离队逃亡”,致使他们在原籍的家属被抄没官。

这些案例,在婉儿看来,都不是什么大量常见的情形。太子据此请求废除法令,名不正言不顺,只是一味强调“论情实可哀愍”。说好听点,他不愿意公开抨击父祖成法,说难听点,大有市恩卖好收揽人心的嫌疑。

她既能想到,天后自然也能。帘后冷笑道:“太子仁孝,自不必提的。只是要废了这祖宗之法,府兵们没了顾忌,还不大量逃亡么?只怕刘老帅麾下,没几天就人去帐空了吧?”

接话的是李贤:

“回天后。这奏表后面,亦有列举补牢举措,大致有:各关卡加强验籍搜捕、鼓励军中出首、多放府库物募兵补空额几条。”

“嗯,合理,可行!”刘仁轨赞道,“东宫及及其辅佐幕僚,颇有实政经验,不是那等只顾动嘴皮子不计后果的孟浪人哪。”

郝处俊等大臣也都一一称赞太子此议,引经据典地就“仁孝”二字做了好些口头文章,和方才议论天后那“建言十二事”时相比,气氛天差地别。婉儿听着,都有些同情武后了。

这两道奏章,差距有这么大?

往好里说,皇太子一直留京监国,处置庶政,养成谨慎细致脾性,凡事小处着眼,愿意惦记家眷冤苦这些琐细事,仁君风范展现无遗。但天后处置国是多年,高屋建瓴,雷厉风行,上来十二条军国方略,气势雄大,又非无的放矢,所言事也都是能落实的啊……唉,也许因为这十二条是婉儿辛苦多日整理出来的,她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手笔辩解吧。

朝堂歌功颂德声稍稍落下,殿门外忽又传来动静。典仪来报,太子车驾已入宫,先来含元殿参礼二圣。

君臣都在等他,天皇即命传见。片刻后,皇太子弘身着公服,出现在殿门外,低头趋步入庭。但随后门外又出现两个人影,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

那是两个女子,俱都头戴九树花钗,身穿翟衣,是一品命妇受册封时的朝服。她们浑身发抖,相互扶持着跟在太子身后,一步一拖走入含元殿,远远伏地不起。

李弘行拜礼叩见君父,带笑奏道:

“臣弘恭贺天皇天后家室呈祥,宫苑生瑞,遗珠复获,骨肉团聚!”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